「烏龍」可以說是台灣最知名的茶款,

從超商到手搖杯、餐廳到茶行,

有賣茶的地方大多有烏龍的身影,

滲透台灣茶飲文化的每個角落。

 

在這名字的背後潛藏著台灣茶文化的歷程,

隨著時間推移,烏龍茶的定義逐漸擴大,

即使喝茶多年也很難篤定什麼是烏龍?什麼不是烏龍?

 

 

人名?樹名?製程法?

 

追溯歷史,

烏龍茶命名源頭大致分為這三種,

解釋這些問題前,

首先讓我們先釐清【烏龍】這名字是怎麼來的。

這故事要回朔至清朝雍正年間說起……


 

 

烏龍其實是人名!?

 

根據《福建之茶》與《福建茶葉民間傳說》記載,

福建省安溪縣有個茶人叫蘇龍,

他身材健壯、膚色古銅,宛若當今鮮肉天菜,

鄉親們都叫他【烏龍】(閩南語)。

 

一日,他因打獵忘了處理剛採完的茶葉,

到了隔天,勤儉的他為了不浪費,

依然製作,這一喝不得了!茶的清香更勝以往。

經過一夜的發酵後,除去了乾澀苦味,讓口感大幅提升。

 

經過他多次改良,生意蒸蒸日上、聲名遠播,

經過鄉親們口耳相傳,

一款無心插柳澄汁的優異口感,

誰也料不到它能名垂青史,流傳至今。


 

 

烏龍其實是樹種!?

 

烏龍也是種茶樹品種的名稱,

台灣受福建製茶文化的影響甚鉅,

種植的茶大多源於福建,烏龍也是如此。

光樹種名稱帶有烏龍的有大葉烏龍、青心烏龍、黃心烏龍……等,

雖然葉貌略有不同,但皆可稱為烏龍,

而台灣的高山茶區中青心烏龍蔚為主流。

常見的烏龍品種還有金萱、翠玉、四季春、鐵觀音、青心大冇(白毫烏龍),

都算是烏龍大家庭中的一員。

 

其中金萱與翠玉是由「農委會茶業改良場」所改良、培育的新種。

在引進烏龍後的兩百年,於台灣孕育而生。

數字編號是依照改良場培育成功的次序所命名,

所以分別稱為台茶十二號與台茶十三號。

 

而台茶排序至今約有二十多種。

 


烏龍都是半發酵茶?

 

在了解烏龍是什麼之前,

我們首先該了解它不是什麼?

從發酵程度來看,

未發酵的綠茶與全發酵的紅茶就「一定」不是烏龍茶。

 

 

而烏龍可以說是半發酵茶的統稱。

 

歷經烏龍的製程:半發酵、靜置、大浪、堆菁、殺菁、揉捻、乾燥等工序的,

此時,不管使用什麼樣的茶葉,我們可以廣泛的稱之為烏龍茶。

 

 

製程就像是公式,將茶葉套入製作烏龍的公式,

即使處理細節不同,製作出的統稱烏龍茶。

 

製茶師千百位,口感也千百種,

經驗老道的他們心中有個最美好的味道,

堅守專業的他們在茶道的洪流中創造出眾多口感,

讓我們享受到烏龍茶帶來的萬千風貌,

 

這也是現今烏龍茶品項這麼多的原因。

 

看完了烏龍茶的身世,大致了解命名的由來與簡史。

下次喝茶別再說:「來杯烏龍吧。」

整家店大概沒什麼不是烏龍吧。(笑~